溶解氧含量是一個水產養殖過程中常常被養殖戶討論的重要指標,因為溶解氧引起的問題不在少數,特別是在高密度養殖模式中,有人說只要把溶氧提高了,養魚就成功了,并且也只能這樣做,養魚才會成功。
整天在嘀咕著少用電來開增氧機的人,十有八九是養魚失敗的人,而在養魚高產區,十有八九的養魚人是特別注重開機增氧,而且一個塘口是多機并存,并且大多是全天開機,因此,這些人也是養魚賺了錢的人,不賺錢都天理不合。
在現實生產中,多數人只有在魚兒浮頭了才覺得是“缺氧”,實際上,在浮頭的那前面一段時間里,魚兒已經缺氧很久了,只有實在受不了了才會浮出水面。此刻若采取的急救措施不當或者搶救時間不夠,翻塘死魚也就是十分"正常"的了,這是魚兒在向我們"以死殉情"。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與空氣中氧的分壓、大氣壓、水溫和水質都有密切關系。水里的溶解氧,由于空氣里氧氣的溶入以及綠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會不斷得到補充。但當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耗氧嚴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時補充,水體中的厭氧菌就會很快繁殖,有機物因腐敗而可能會使水體變黑、發臭。
諸如這些水質的變化,在你看不到的時候而悄悄發生著,底質變壞、水質變差、有機物腐敗、殘餌積蓄、糞便得不到分解,日積月累,終有一天爆發。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水質突然變壞,魚兒突然死亡,殊不知在溶解氧長期低下(并不是溶氧下限)的時候,這些變化已在進行著,到最后猝不及防的量變最終質變。
缺氧,主要分為水體(無氧性)缺氧和組織器官(生理性)缺氧兩大類。智能測氧儀器,只能對于水中溶氧程度的高低有表現作用,但對于魚類生理性缺氧卻無能為力。比如:爛鰓病引發魚類呼吸不暢,鰓組織出現病變了,當然呼吸困難,心臟缺乏氧源,血液載氧能力逐漸喪失。即使水中溶氧充足,但魚兒仍然會供氧不足或者無氧可供,表現出缺氧浮頭并加重病癥。
另外pH值過高(9.5以上)時,則會導致魚類鰓絲出血、腐蝕鰓組織等現象,影響呼吸而缺氧;亞硝酸鹽達到0.1毫克/升時,魚類血液載氧逐漸喪失,會造成慢性中毒而缺氧;氨氮過高時,會干擾機體滲透壓調節,破壞鰓黏膜,降低血液攜氧能力,引發欠氧而缺氧;藻毒素中的黏液毒素會直接損害魚類鰓上的表皮細胞,藻毒素中高濃度的氧自由基會積累在魚類的鰓細胞,可以抑制或干擾到氧氣的交換,從而造成魚類缺氧。
這就是我們有時:在檢測池塘水體時并不缺氧,而且可能還溶解氧充足,而魚蝦卻還是浮頭了的原因。所以,有了溶氧監控設備,并不能完全代表安全可靠。
魚浮頭只是一種不適表現,起因不同,防控方法也是差別很大,我們必須加以區別對待。魚類浮頭是對水體缺氧或者是其它不良因子的一種生理反應,此時的魚類是在無奈之下在向我們打招呼求救。
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逐步加重惡化甚至翻塘死魚則不可逆轉,最好是找出浮頭缺氧原因,有針對性地施救,不能草率地依照溶氧監控儀的水中"缺氧"顯示而開機了事,而是要在科學使用智能設備的同時,平時加強投喂管理,重視魚病預防,勤開增氧機械,關注水質調理,只有這樣的全方位綜合性操作,才是不可逾越的正確方法。